HPV与宫颈癌防治:精确筛查风险分层
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协和医院 郎景和
宫颈癌是中国女性第二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。人乳头状瘤病毒(HPV)感染是一种很常见的感染,高达75%的女性在其一生中可能感染HPV,在30岁以下(18~28岁)性活跃的年轻女性中亦不鲜见(4%~15%),且终身积累的概率高达40%,但这种感染通常是“一过性”的或者称为“一过性HPV携带状态”,平均感染时间为8个月,多数可以清除,并不会发展为癌前病变。而30岁以上妇女HPV持续感染平均8~24个月可发生宫颈癌前病变[宫颈上皮内瘤变(CIN)],平均8~12年可发展为浸润癌。因此,高危型HPV持续性的感染是CIN和宫颈癌发生的元凶。
细胞学联合高危型HPV检测:更精确的宫颈癌筛查手段
美国癌症学会(ACS)、美国阴道镜及宫颈病理学会(ASCCP)和 美国临床病理学会(ASCP)认为,宫颈癌筛查最佳策略应当使筛查的益处最大化、筛查的潜在危害最小化。对于HPV检测来说,作为最重要的检测指标,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可决定哪些人能够回到常规人群管理。因此,HPV筛查的目的是发现真正有高风险人群,而非检测单纯的HPV感染者。
美国预防工作组(USPSTF)发布的2012年宫颈癌筛查指南以及ACS、ASCCP和ASCP联合发布的2012年宫颈癌筛查指南中,对于30~65岁的女性,优先推荐每5年进行细胞学和高危型HPV联合检测。若高危型HPV检测为阴性,则5年内无需再接受筛查;若细胞学检测为阴性、高危型HPV检测为阳性,则需要每年重复进行联合检测。
HPV16/18分型:有助于更好地对宫颈癌高风险人群进行风险分层管理
事实上,采用HPV检测进行筛查会给临床带来一些新的困惑和质疑。例如,细胞学阴性、HPV阳性的状况,临床上该如何进行后续的管理?
美国ATHENA研究发现,细胞学漏诊的高度CIN中,有1/3为HPV16和(或)HPV18阳性。细胞学阴性但HPV16为阳性的女性,发生CIN2以上病变的风险为13.6%。细胞学阴性但HPV18为阳性的女性,发生CIN2以上病变的风险为7%。
2013版ASCCP指南也特别提出要对细胞学阴性、HPV阳性的30岁以上女性进行HPV16/18基因分型检测。如果检测结果为HPV16和18阴性,建议每年重复联合检测;如果结果是HPV16或18阳性,则需要进行阴道镜检查,从而进一步确诊。
HPV DNA检测:有效分流未明确诊断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(ASCUS)与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(LSIL)
在美国,ASCUS和LSIL的发生率达1.6%~7.7%,其中 15%~30%是CIN2/CIN3。可见ASCUS和LSIL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,对于ASCUS和LSIL进行分流非常必要。
针对ASCUS和LSIL的分流检测,目前有3种常用方法:①直接阴道镜检联合活检,这种方法不仅加重费用,还会对身体产生创伤,不适合大范围推广;②重复细胞学追踪,受检者需要在第12、18、24个月时进行多次活检,但对于大多数可能正常的患者,复查细胞学会耗费很多时间,加重经济和精神负担;③HPV DNA检测是被公认为最有效的检测方法。较之阴性患者,HPV阳性患者发生CIN1的机会高3.8倍,发生CIN2和CIN3的机会高12.7倍。HPV阳性能预测不同级别CIN的发生。早期发现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(HSIL),可减轻患者焦虑、降低重复检查的花费。
HPV DNA检测:指导CIN处理、治疗及术后随诊
临床上对于CIN1患者基本认为可以不予治疗,但还存在着困惑和争议。CIN1的逆转、持续及进展比例分别为60%、30%及10%。由于进展很慢,发展为浸润癌的机会很小(<1%),很可能导致过度治疗。诚然,CIN1的确有发展为HSIL和宫颈癌的潜在危险,通过HPV DNA检测可以帮助确定高风险的患者。而CIN2是CIN1到CIN3的过渡状态,HPV阳性与HPV阴性会使CIN2的转归有很大区别,对临床决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
此外,HPV DNA检测在CIN患者的治疗及术后随诊中也起着重要作用。尽管对于CIN成功治疗率可达90%~95%,但复发率仍有10%。最大的危险来自治疗不当(残留)或是多灶性疾病复发。但切缘“干净”者也可能出现残留和复发,因此,患者需要继续随诊的同时还应检测HPV。常规要求CIN治疗后4~6个月进行第1次复查,6~12个月后再进行随访和检查。
展开部分内容仅可在
临床指南app 查看下载
收藏
分享